“两区一县”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

2022-09-06 10:11 魏来

长三角一体化又有重大进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草案正式对外公示。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据悉,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全域,约2413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规划范围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五个镇全域,约660平方公里。规划协调区为紧邻示范区边界需要统一规划研究的虹桥主城片区除青浦区以外的区域,嘉兴市秀洲区嵌入示范区范围内的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以及昆山市毗邻淀山湖的淀山湖镇、锦溪镇和周庄镇,约486平方公里。


规划亮点颇多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把‘两区一县’合并起来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一些约束性指标,给大家一个可以协商的平台和讨论的大方向。《规划》正式落地后,三地还要再作部署,整体来看,《规划》更加突出指导性和协调性的抓手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主要有三大看点。


“第一,站高望远,规划超前,定位准确。”何建华表示,科学的发展理念和一流的规划定位,是示范区成败关键。站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高度,瞄准“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规划》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作出科学化、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为示范区在国土空间、制度安排等方面作出具有法规性意义的刚性设计。


“第二,体现了新时代新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何建华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很大程度体现在可续生存发展的高品质生态环境。《规划》提出的“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总体发展愿景,底色是绿色,生态是特征,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值得期许。


“第三,顺应了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何建华进一步表示,科学技术成为城乡空间变化新的元素,技术供给与人类需求共同驱动未来城市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个体参与到城市创造和建设中。《规划》提出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规划》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亮点。”上海财经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内容上,《规划》全面响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土空间统一规划的优势,对于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规划方案,预期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城镇融合发展与产业和谐共生。”


“在形式上,此次规划在阐述目标愿景的同时,秉持了‘目标牵引、指标约束’的原则,提出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指标体系,对各个具体目标的考核标准进行了指标拆解,并区分了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从而为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定量参考,这应该可以说是本次规划的最大亮点。”邵帅指出。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示范区有着绿色自然的基底优势,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多样化生态格局,同时将生态保护、人文历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为长三角区域提供先行示范。


何建华表示,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表明对区域发展的认知理念螺旋形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一是示范区决不能走先开发建设再污染治理的老路;二是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实现路径;三是应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江南水乡,成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宜业宜居样板之地。


邵帅指出,示范区的初心是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使命是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陈雯进一步指出,“示范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探索生态资产如何价值化,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示范区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发展创新经济、科技产业,而要有自身特色,不跟风,要体现生态绿色的特点,避免跟其他地方同质化发展。”


陈雯认为,示范区需要探索科学的协商制度。《规划》对于“两区一县”矛盾的协调,应该按照高效率、高质量和高度分享的协调原则,讲求成本收益比,避免低效率的高投入,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与区域平衡,用更科学合适的方法达到一个多方满意结果。对每个地区来说,最终方案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次完美的方案有望实现整体完美和总体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一个协商制度怎么去建立,需要进一步探索,也是示范区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探索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示范区优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构建“五类经济”为引领的产业体系。《规划》提出,至2035年,产业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创新品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低于6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80%以上,行业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制定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产业政策,形成“研-学-产”协同共进的空间布局,构建多元载体联动、人才自由流动、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创新网络。


“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优势分工、集群共建、资源共享,研学产高效互动,致力于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链条,能够为建设长三角地区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先行示范。”邵帅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外部性与多样化外部性,是提升效率与竞争力的关键,但是这两种外部性一般在产业集群形成的中后期才会逐步显现,而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往往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对此,邵帅建议,《规划》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布局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生命存续与效益实现周期,做好统筹安排。


示范区所在的沪苏浙是我国制造业富集区域,面临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力发展的双重机遇挑战。


何建华建议,示范区在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要注重增强提升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配置集聚辐射的能级,尤其应当吸引具有创新链与产业链“龙头”能级的企业落户落地,为示范区赋能,不断增强竞争力。